隨著 2025 年 11 月第 66 屆全球超級電腦 500 強榜單(TOP500)正式公布,高效能運算領域的競爭版圖再次迎來重大洗牌。本次榜單不僅確立了美系硬體在頂尖效能上的統治地位,更見證了歐洲首台 Exascale(百億億次)系統的誕生。而在這場算力軍備競賽中,台灣憑藉著國家與民間的積極投入,展現了不可忽視的技術實力。
根據國家實驗研究院發布的新聞稿,國網中心最新建置的超級電腦「晶創 26」其中的 Nano4 系統,首次進榜便以優秀的效能奪下全球第 29 名,成為台灣目前最強大的運算樞紐。
美國包辦前三名,歐洲首台突破 Exascale 門檻拿第四名
在本次 TOP500 排名中,美國能源部轄下的實驗室包辦了前三名。近年 TOP500 2025 最大特點,就是「傳統 HPC 正全面 AI 化」。 El Capitan、Frontier、Aurora 這三台美國系統,共同具備以下特色,擁有大規模 GPU 加速架構,支援 FP8、FP16 與 Sparse AI 訓練,而HPC + AI 混合工作負載成主流,導入 diffusion / transformer 訓練工作負載。
位於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的 El Capitan 當然繼續是蟬聯冠軍寶座。這台由 HPE 打造的超強機器,搭載 AMD Instinct MI300A 加速器,實測效能達到驚人的 1.809 Exaflops,是目前地表上最強大的運算系統,進一步鞏固了美國在 Exascale 運算時代的領導地位。緊隨其後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 Frontier 與阿貢國家實驗室的 Aurora,這三台機器共同構築了美國在科學模擬與 AI 研究上的領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四的 JUPITER Booster。這台位於德國尤利希超級運算中心的系統,是歐洲首台突破 Exascale 門檻的超級電腦。它採用 Eviden 的 BullSequana 架構並搭載 NVIDIA Grace Hopper 超級晶片,標誌著歐洲在半導體與高效能運算自主性上的重大里程碑,打破了過往由美中日獨大的局面。而本次入榜的是 JUPITER 的「Booster」加速器模組,而完整的 JUPITER 系統將於後續完成部署。

Photo Credit by top500.org
中國淡出榜單與品牌市占消長
過去曾經與美國分庭抗禮的中國,在近幾年的榜單中呈現明顯的轉變。由於地緣政治因素及硬體取得受限,中國主要的研究機構已不再積極提交最新數據。儘管業界普遍認為中國境內擁有數台 Exascale 等級的系統(如天河三號或神威系列的新機),但在官方榜單上,中國的頂尖系統排名正逐漸下滑。這種隱匿或蓋牌策略,確實讓外界難以準確評估其真實算力,但也反映出全球供應鏈脫鉤後的現實。
中國自 2021 年起停止提交多數超級電腦資料,這是因為因美國實體清單與科技限制,而國際 HPC 社群目前推估神威與天河三號均確實已達 Exascale,但未提交。
在品牌市占率方面,市場呈現出效能與數量的分野:

Photo Credit by top500.org

Photo Credit by top500.org
HPE(慧與科技):無疑是頂級效能的王者。透過收購 Cray 獲得的技術優勢,HPE 囊括了前三名及多數前十名席次,專注於解決最困難的科學運算問題。
Lenovo(聯想):在入榜系統的總數量上持續領先。憑藉著強大的商業伺服器通路與 ThinkSystem 產品線,聯想在全球企業與學術機構的通用運算市場中佔有極高比例。
Eviden(前身為 Atos):在歐洲市場表現強勁,是推動歐盟高效能運算聯合專案(EuroHPC JU)的主要硬體合作夥伴。
台灣算力躍進 AI 基礎建設成效顯現
台灣的超級電腦在本次榜單的表現相當亮眼,也可以看做是 AI 智慧島政策的階段性成果。
國網中心的新一代超級電腦「晶創 26」採用先進的 NVIDIA H200 架構。其中代號 Nano4 的系統,以 81.55 PFlops 的算力一舉攻佔全球第 29 名。刷新了台灣超級電腦的排名紀錄,更為國內的生成式 AI 模型訓練、精準醫療與氣候模擬提供了強大的後盾。Nano4 採用 HGX H200 8-GPU 架構,搭配 InfiniBand NDR 400Gbps,並具備 Hybrid AI/HPC 設計(支援 FP8/FP16 + HPC FP64)。
除了國網中心,民間與半導體產業的投入也同樣積極,包括下列幾台:
Ubilink:這台由台灣固網與相關合作夥伴建置的系統,以 45.82 PFlops 的效能位居全球第 46 名,是台灣民營公司在建置 AI 算力中心的代表系統。
Taipei-1:NVIDIA 在台灣建置的超級電腦,排名全球第 80 名。作為 NVIDIA 在亞洲的重要研發據點,Taipei-1 專注於數位孿生與工業元宇宙的應用開發。
晶創 25(Nano5):作為前導系統,雖排名下滑至 100 名外,但仍持續服務國內學研界。
超級電腦持續茁壯
CyberQ 觀察,2025 年的 TOP500 榜單,也是一場 H200、GH200、MI300A 三強鼎立 的加速器競賽,而台灣的 Nano4 便採用了當前 AI 訓練領域的主流 H200 架構。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不同市場在 AI 競爭力的核心指標,美國透過 AMD 與 Intel 、NVIDIA 的頂尖晶片維持霸權,歐洲藉由跨國合作急起直追,而台灣則善用半導體供應鏈優勢,政府與民間企業協力且迅速地建立起世界級的算力聚落。
隨著未來幾年國科會計畫將公共算力持續提升至 480 PFlops (預估 2029 年完成),包括既有晶創 25/26 擴充、包括 Nano4 等新一代系統擴充與更新、公共雲 AI 訓練資源整合、跨部會算力池等等,相信台灣在全球 AI 版圖中的角色將更加重要。而中國超級電腦與算力的變化,儘管資訊並正式對外透明,但也很值得從業界資訊持續追蹤觀察。
不過呢,傳統 LINPACK 基準已經不足以反映 AI 能力,包括 MLPerf 測試、HPC AI500 等指標也是可評估的選項之一,而美國三大超級電腦均同時用於 AI 訓練, Grace Hopper GH200/GH200 NVL 與 MI300A 的 AI 算力才是下一個競爭核心。
本文題圖 Google Gemini AI 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