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Q 賽博客
沒有結果
觀看所有搜尋結果
  • Home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新聞
    • AI 人工智慧
  • 基礎教學
    • NAS 基礎設定
  • Docker / 容器
    • 虛擬化
  • 資安專區
    • ISO 合規
  • AI 應用實戰
  • 進階應用
    • DevOps
    • 程式開發
    • 企業解決方案
  • DR.Q 快問快答
  • 開箱測試
  • 展覽直擊
聯繫我們
  • Home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新聞
    • AI 人工智慧
  • 基礎教學
    • NAS 基礎設定
  • Docker / 容器
    • 虛擬化
  • 資安專區
    • ISO 合規
  • AI 應用實戰
  • 進階應用
    • DevOps
    • 程式開發
    • 企業解決方案
  • DR.Q 快問快答
  • 開箱測試
  • 展覽直擊
沒有結果
觀看所有搜尋結果
CyberQ 賽博客
沒有結果
觀看所有搜尋結果
  • Home
  • 新聞
  • 基礎教學
  • Docker / 容器
  • 資安專區
  • AI 應用實戰
  • 進階應用
  • DR.Q 快問快答
  • 開箱測試
  • 展覽直擊
首頁 新聞 AI 人工智慧

Google Private AI Compute 將「機密運算」帶進消費級 AI 隱私新時代

Ashley Hsieh by Ashley Hsieh
2025 年 11 月 12 日
Reading Time: 2 mins read
A A
Google Private AI Compute 將「機密運算」帶進消費級 AI 隱私新時代
10
分享數
192
觀看數
分享到臉書分享到 X分享到Line分享到 Threads分享到 Linkedin

在生成式 AI 加速滲透日常生活的當下,「雲端算力」與「個資隱私」之間的拉扯愈發明顯。Google 於近期發布了名為 Private AI Compute 的全新雲端處理平台,期望解決 AI 發展過程中效能與隱私的兩難局面。這項技術將原本僅存在於裝置端的隱私防護標準延伸至雲端環境,讓使用者在使用 Google Gemini 模型處理複雜任務時,能同時享有雲端運算的強大算力與資料隔離的安全性。

RELATED POSTS

Cursor 宣布獲 Google、NVIDIA 注資 23 億美元 D 輪融資,AI 開發工具進入「百億估值」戰場

資安攻擊已近乎全自動:WSJ 揭密中國駭客利用 Anthropic AI 自主入侵

前 Google 執行長施密特憂心各國將因成本考量轉向採用中國開源 AI 模型

Google 近期推出的 Private AI Compute 平台,試圖打破這道矛盾,將企業級的 Confidential Computing(機密運算) 技術帶入個人裝置與消費端應用,讓使用者能在享受強大雲端推理能力的同時,確保資料始終被安全隔離與加密處理。 這不僅是 Google 在 AI 隱私領域的重要一步,也可能重新定義「雲端可信度」的產業標準。

機密運算從商用領域走向個人裝置

回顧雲端發展歷程,微軟 Azure 與 Amazon AWS 早已推出 Confidential Computing 技術,但過去多半鎖定金融、醫療或政府等高度監管產業,屬於企業端的安全方案,一般消費者難以直接受惠。

Google 此次的策略,則是將這層高規格的安全機制延伸至個人裝置層級,率先應用於 Pixel 10 手機等產品,讓使用者能在日常 AI 體驗中,同樣享有與企業級資料中心相同等級的高度隱私防護。

過去 Google 透過 Android 的「裝置端推理」與「隱私沙箱」技術,讓 AI 功能能在本地執行而不將資料上傳雲端。 然而,隨著 Gemini 等大型模型的推論需求暴增,僅靠本地算力難以支撐。 Private AI Compute 正是在這種需求下誕生的「中間解法」。

Photo Credit by Private AI Compute: our next step in building private and helpful AI

結合三大元件的技術架構

為了取信於大眾,Google 將公開說明 Private AI Compute 其架構設計、資料保護機制與隱私保障流程,並邀請外部安全與隱私專家審視其安全性。其核心運作建立在 Google 自研的 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 處理器與 Titanium Intelligence Enclaves(TIE) 智慧隔離區之上。從技術層面分析,它主要結合三大關鍵元件來確保資料安全:遠端證明、硬體隔離以及資料加密運算。

當使用者的裝置向雲端發送請求時,系統會先透過加密協議與遠端證明機制,確認雲端環境的安全狀態。資料在傳輸與運算過程中皆保持加密,並且僅在硬體隔離的環境中進行解密與推理。這意味著,即便是 Google 的工程師或系統管理員,也無法存取在該環境中處理的原始資料。

這項架構讓 Pixel 手機上的 Magic Cue 等功能,或是錄音工具的跨語言摘要服務,能夠在處理敏感資訊時依然保持高度隱私。

以密碼學取代道德信任

這項技術的推出代表了信任機制的根本轉變。以往公司用戶或消費者信任 Google、Microsoft 等服務供應商,主要是基於對其隱私政策的信任,屬於道德保證的範疇。然而,Private AI Compute 將信任基礎轉向了密碼學保證。

換言之,從「服務商承諾不讀取資料」轉變為「在技術上他們真的看不到資料」。這種物理與邏輯上的阻隔,解決了法律與信任之間的落差。對於歐盟、亞太地區等日益重視資料主權與個資法規的區域,以及未來日益嚴格的個資法規環境,這種做法能大幅降低法律遵循的風險,提供了一種符合資料主權新思維的解法。

確立訓練與推理的資料邊界

Google 強調,用戶資料僅在安全環境中用於處理,並未提及被用於訓練用途。過去部分 AI 服務(例如 OpenAI 或其他生成式平台)常因蒐集用戶輸入進行再訓練而引發隱私爭議,因此這一點在當前市場可說是格外地敏感。

若 Google 能維持這種資料隔離模式並延伸至更多雲端應用,將等同於在雲端提供一個「安全沙盒」,Private AI Compute 將「機密運算」從金融、醫療、政府機構延伸到一般消費者,開啟了 AI 隱私運算的新應用場景,醫療紀錄分析與語音輔助診斷、家用監控影像 AI 篩檢、個人財務分析與建議、教育與語音學習輔助等等都可以被加密隱私,能夠在不洩漏的前提下使用先進 AI 進行推理分析。。

不過,這系列的新規畫也存在著限制與挑戰,目前僅支援 Pixel 10 系列與部分雲端 Region,且雲端隔離區的運算成本與延遲仍待最佳化。未來若能擴展至 Chromebook、Nest 智慧家庭裝置,才算真正落實「全端私有 AI」。

CyberQ 認為,若 Google 能長期維持「訓練、推理」可明確分離的機制,這將是未來 AI 雲端隱私標準的重要里程碑。在全球資料主權日益嚴格、AI 模型深入日常的時代,這種以密碼學為核心的信任機制,或許將成為未來雲端服務的共同語言。

本文首圖由 Google Gemini AI 生成

AI 的文化密碼:ChatGPT、Gemini、DeepSeek 的價值觀差異全解析
AI 比瓶裝水還便宜:當智慧變成自來水,人類變成奢侈品
老闆真的在看著你!微軟 Copilot 新增使用率新功能,AI 導入成效被「量化」
AI 正在扼殺開放網路的靈魂?Cloudflare CEO 警告:我們正走向《黑鏡》般的反烏托邦未來
標籤: AIGeminiGooglePrivate AI Compute安全沙盒
Share4Tweet3ShareShareShare1
上一篇

NVIDIA DGX Spark GB10 發售次月現況,用戶逐步打造小型 AI 運算叢集

下一篇

微軟發布 GitHub Copilot 與 Visual Studio Code 重大安全更新

Ashley Hsieh

Ashley Hsieh

專案管理者與 UI/UX 設計,在上市歐洲外商、生醫、金融、科技產業中淬煉直觀好用的產品體驗。曾參與過多個跨平台專案,從需求分析、流程設計、使用者測試到專案交付流程都樂在其中。 私底下,我是一位「喜歡買東西但錢包容易抗議」的人,對科技、設計與藝術有熱情,正在努力平衡質感生活,學習和錢包一起成長的日常小練習者。

相關文章文章

Cursor 宣布獲 Google、NVIDIA 注資 23 億美元 D 輪融資,AI 開發工具進入「百億估值」戰場
AI 人工智慧

Cursor 宣布獲 Google、NVIDIA 注資 23 億美元 D 輪融資,AI 開發工具進入「百億估值」戰場

2025 年 11 月 14 日
資安攻擊已近乎全自動:WSJ 揭密中國駭客利用 Anthropic AI 自主入侵
AI 人工智慧

資安攻擊已近乎全自動:WSJ 揭密中國駭客利用 Anthropic AI 自主入侵

2025 年 11 月 14 日
前 Google 執行長施密特憂心各國將因成本考量轉向採用中國開源 AI 模型
AI 人工智慧

前 Google 執行長施密特憂心各國將因成本考量轉向採用中國開源 AI 模型

2025 年 11 月 14 日
Apple 擬砸 10 億美元向 Google 租用客製 Gemini?Siri「換腦計畫」背後的真相與新 AI 競局
AI 人工智慧

Apple 擬砸 10 億美元向 Google 租用客製 Gemini?Siri「換腦計畫」背後的真相與新 AI 競局

2025 年 11 月 14 日
晶片禁令下的軟體突圍,矽谷新創為何轉向擁抱中國AI模型 ?
AI 人工智慧

晶片禁令下的軟體突圍,矽谷新創為何轉向擁抱中國AI模型 ?

2025 年 11 月 13 日
Blender 於 NVIDIA DGX Spark GB10 平台成功執行,CUDA 與 OptiX 加速全開
AI 人工智慧

Blender 於 NVIDIA DGX Spark GB10 平台成功執行,CUDA 與 OptiX 加速全開

2025 年 11 月 13 日
下一篇
微軟發布 GitHub Copilot 與 Visual Studio Code 重大安全更新

微軟發布 GitHub Copilot 與 Visual Studio Code 重大安全更新

OpenAI 正式推出 GPT-5.1 強化推理能力與人性化互動體驗

OpenAI 正式推出 GPT-5.1 強化推理能力與人性化互動體驗

推薦閱讀

Claude Opus 4.1 登場,程式開發再上一層樓,Anthropic 預告近日將再推更強大 AI 模型

Claude Opus 4.1 登場,程式開發再上一層樓,Anthropic 預告近日將再推更強大 AI 模型

2025 年 8 月 7 日
資安攻擊已近乎全自動:WSJ 揭密中國駭客利用 Anthropic AI 自主入侵

資安攻擊已近乎全自動:WSJ 揭密中國駭客利用 Anthropic AI 自主入侵

2025 年 11 月 14 日
M5 晶片 x Apple Vision Pro,空間運算體驗再提升

M5 晶片 x Apple Vision Pro,空間運算體驗再提升

2025 年 10 月 15 日

熱門文章

  • Docker 29.0.0 重大更新,擁抱 nftables 與 cgroup v2,但開發者應注意多項變更調整

    Docker 29.0.0 重大更新,擁抱 nftables 與 cgroup v2,但開發者應注意多項變更調整

    20 shares
    Share 8 Tweet 5
  • 用 Watchtower 協助 Docker 容器永續自動更新,解放你的維運壓力

    20 shares
    Share 8 Tweet 5
  • NVIDIA DGX Spark GB10 發售次月現況,用戶逐步打造小型 AI 運算叢集

    17 shares
    Share 7 Tweet 4
  • OpenAI 正式推出 GPT-5.1 強化推理能力與人性化互動體驗

    16 shares
    Share 6 Tweet 4
  • 資安攻擊已近乎全自動:WSJ 揭密中國駭客利用 Anthropic AI 自主入侵

    16 shares
    Share 6 Tweet 4

關於 CyberQ 賽博客

您的企業儲存、網路架構與資安科技好夥伴

專注於企業級網路與儲存環境建構、NAS 系統整合、資安解決方案與 AI 應用顧問服務,為您打造高可用、高安全、高效能的數位環境。

專業產業媒體 × 技術顧問團隊

我們關注新興科技趨勢,深入報導海內外產業動態,並結合多年實務經驗,提供量身打造的 IT 解決方案與精選內容。

我們提供的核心服務 : 

資安防護|網站開發與雲端服務|AI 導入與應用顧問|企業資訊環境建構|NAS 系統整合|數位內容產製|科技媒體|

CyberQ 致力於打造更智慧、更安全的數位未來。

新聞稿、採訪、授權、內容投訴、行銷合作、投稿刊登:service@cyberq.tw
廣告委刊、展覽會議、系統整合、資安顧問、業務提攜:service@cyberq.tw

Copyright ©2025 CyberQ.tw All Rights Reserved.

沒有結果
觀看所有搜尋結果
  • Home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新聞
    • AI 人工智慧
  • 基礎教學
    • NAS 基礎設定
  • Docker / 容器
    • 虛擬化
  • 資安專區
    • ISO 合規
  • AI 應用實戰
  • 進階應用
    • DevOps
    • 程式開發
    • 企業解決方案
  • DR.Q 快問快答
  • 開箱測試
  • 展覽直擊

© 2025 CyberQ NAS、資安、資訊科技、AI應用的日常 關於 CyberQ 賽博客NAS 系統與電腦、手機一起的生活故事多年的系統整合與資訊安全經驗,協助智慧家居、小型工作室、辦公室與機構,導入更便利、更安全的資訊環境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