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的警訊
史丹佛大學的最新研究《煤礦中的金絲雀?關於人工智慧近期就業影響的六個事實》 (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 Six Facts about the Recent Employment Effec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分析美國最大薪資軟體服務商 ADP 的百萬級別就業資料,發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
自從生成式AI普及以來,受AI影響最深的產業中,年輕的初階員工正首當其衝。
研究報告的核心發現,就像是礦坑中對危險氣體最敏感的金絲雀,這些年輕工作者成為了AI衝擊勞動市場的第一批警訊。

研究的六大關鍵發現:
- 職場新鮮人就業率顯著下滑
研究指出,自 2022 年底 ChatGPT 橫空出世後,在軟體開發、客戶服務等高度暴露於 AI 風險的職業中,22至25歲的年輕工作者就業率出現了約 13% 的下降 。然而,在相同領域中,較資深的員工或是在 AI 風險較低的行業(如護理人員)的工作者,其就業情況卻保持穩定甚至持續成長 。這顯示AI的衝擊具有高度的選擇性,而目標正是經驗較少的職場新人。
- 整體就業市場成長,但年輕人成長停滯
儘管美國整體就業市場看起來依然強勁,但年輕族群的就業成長卻自 2022 年底開始呈現停滯 。報告進一步分析,這種停滯現象,主要是由 AI 高風險產業中年輕人就業機會的流失產生的現象 。
- 「自動化」是關鍵,而非「輔助」
同時呢,並非所有AI應用都會導致工作機會減少。就業衝擊主要集中在那些AI能夠「自動化」(取代人類勞動)的職業 。相反地,在那些 AI 主要扮演「增強輔助」角色的領域,年輕人的就業機會甚至有所成長 。這說明了AI是取代重複性、知識性的工作,而非輔助創造性、策略性的工作。
- 衝擊超越個別公司或行業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只是科技業或特定公司因應市場變化等因素的結果。但研究考量「公司層級的衝擊」後發現,即使在同一家公司內,年輕、高 AI 風險的員工,其就業率下降的趨勢依然存在 。這證明了這是一個普遍且結構性的轉變,而不只是單一事件。
- 飯碗比薪水更早受到衝擊
有趣的是,這波衝擊主要體現在「就業數量」上,而非「薪資水平」 。各年齡層和不同AI風險職業的薪資趨勢並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因為薪資具有一定的僵固性,短期內不易變動,因此企業選擇直接減少招聘,而非降低薪水 。
- 無論是否遠距工作,趨勢依然存在
研究結果的穩健性相當高。即便排除了科技業、電腦相關職業,或是那些適合遠距工作的職位,這個趨勢仍然清晰可見 。這表示,AI帶來的影響是全面性的,無法輕易歸因於疫情後的遠距工作模式或是單一產業的衰退。
我們該如何應對?
這篇報告的結論並非要引發恐慌,而是提出一個清晰的警訊。AI 取代的是可被標準化、編纂成冊的「書本知識」,而這正是年輕工作者在職涯初期最主要的技能資本 。相比之下,資深員工所累積的、難以言傳的「隱性知識」與實務經驗,目前仍是AI難以取代的,所以需要老鳥來帶領我們前進和成長。
對於即將或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而言,這意味著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涯規劃。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培養解決複雜問題、團隊合作、批判性思考以及與AI協作的能力,將變得至關重要。
持續追蹤這些就業趨勢,並隨時調整我們的技能組合,來因應 AI 新世代的到來。
本文首圖的特色圖片採用 Google Gemini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