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並未裁決「拆 Chrome」:行為限制取代結構改革
這場由美國司法部發起、被視為近期美國科技業最關鍵的反壟斷訴訟之一,聚焦在 Google 是否透過其市佔壓倒性的搜尋引擎優勢,進一步綁定其他產品、排擠競爭者。
美國地方法官 Amit Mehta 雖然之前有認定 Google 在搜尋市場構成壟斷,但在最終裁決中,選擇較為溫和的補救措施:
禁止 Google 與裝置製造商(如蘋果)簽訂搜尋獨家協議
但允許 Google 持續支付合作費用,換取搜尋預設地位
這也意味著,Google 在 iOS 與 macOS 系統上的預設搜尋引擎地位暫時不受動搖。現行合作每年為蘋果帶來約 200 億美元收入,真的是相當豐厚的交易。
過去,反壟斷訴訟最激進的手段就是「拆分」公司,比如曾經的 AT&T,或微軟在 90 年代一度面臨的威脅。但這次美國法院的裁決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也就是不破壞 Google 的核心結構,而是透過「行為限制」來鬆動其市場主導地位。
使用者體驗被納入考量,要限制,不拆分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同時強調使用者選擇權的保障。Google 未來必須:
允許用戶每年修改一次預設搜尋引擎
在不同作業系統與隱私模式中,提供其他搜尋引擎作為選項
合作廠商需協助推廣多元搜尋選擇
這些措施雖然不如直接拆分來得激進,但旨在鬆動 Google 長期對搜尋市場的主導地位,在產業競爭與使用者便利間找出一條平衡路線。Google 每年支付給蘋果高達 200 億美元的「搜尋預設」費用將得以維持。這不僅是 Google 和蘋果兩家公司的利多,也顯示出法院在權衡商業現實與競爭原則時的謹慎。法院允許這種合作繼續,但同時也要求 Google 提供更多選擇,試圖在商業利益與用戶權益之間找到平衡。
AI 等其他服務的排他性也被限制,市場反應:Google、Apple 股價齊揚
不但如此,法院這次裁定,也包括這幾項重點 :
Chrome 與 Android: 法官明確駁回了原本美國司法部強制出售 Chrome 瀏覽器和 Android 作業系統的要求。法院的觀點是,Google 的主導地位並非單純來自擁有這些產品,而是因為其「非法行為」,即利用這些產品將 Google 搜尋設定為預設選項。因此,法官選擇修正其行為,而非拆解公司資產。
Google Assistant 與 Gemini: 這項裁決禁止 Google 簽訂與 Google 搜尋、Chrome、Google Assistant 或 Gemini 等產品分銷有關的「排他性合約」。這意味著 Google 不能再利用其強勢地位,在新的分銷協議中,將自家服務設定為強制性的預設選項。這對 Google 試圖擴展其 AI 模型和語音助理的市場佔有率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限制。
Play 商店與其他應用程式: 法院也禁止 Google 將 Play 商店或其他應用程式的授權,與預載其他 Google 服務做為條件交換。此外,也不能將某個 Google 應用程式的收益分潤,與其他應用程式的擺放位置掛鉤。這旨在防止 Google 利用其對應用程式商店的控制權,強迫合作夥伴捆綁其服務。
消息一出,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股價盤後勁揚約 8%,顯示市場對「避免拆分、保留核心資產」的裁決反應正面,同時蘋果股價也上漲 4%,呈現出搜尋合作仍可持續的利多,未來 AI 市場的競爭與合作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這場訴訟雖然未導致企業重組,但對 Google 算是重要但可控的業務調整,或許在未來,不排除會簽署類似歐盟監管風格的「全面性行為和解協議」。
下一輪角力,廣告技術是否分拆或調整 ?
雖然這次裁決暫時為 Google 解套,不過呢,後續還有要進行的訴訟喔,另一宗針對 Google 廣告技術的反壟斷案件,已被法院認為有操控廣告以圖利自家產品的嫌疑。
司法部下一步極可能尋求更具破壞力的補救方案,例如:
強制拆分 Google 的廣告業務部門
要求其開放廣告平台給第三方使用者更公平的競爭條件
對於擁有龐大廣告生態系的 Google 而言,這些將是真正的挑戰,要知道,其實 Google 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它擁有的數位廣告聯播網,影響範圍是很大的,從 App 到網頁,從 Youtube 到搜尋,都有 Google 廣告的身影。
2024 年 Google的搜尋引擎廣告業務創造了超過 1980 億美元的營收,佔其母公司 Alphabet 營收的56.6%,Google 2023年的搜尋引擎營收則是 1750億美元。
儘管這次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訴訟不算成功,但目前線上搜尋的趨勢,已經陸續轉向基於人工智慧的聊天機器人,因此這是下一個戰場。
CyberQ 觀點:行為調整勝過激烈拆分,數位巨頭進入整頓期
這次判決也意味著,美國監管機關對於數位平台壟斷行為會更有所為,但也謹慎避免破壞整體科技生態。強制拆分雖是雷霆手段,但可能帶來使用者體驗的犧牲與開發整合的退化。
可以預期,未來科技巨頭將面對越來越多針對「行為模式」而非「公司結構」的治理壓力。這將促使平台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需更注重開放性、公平性與使用者選擇。而 AI 市場的競逐,以及數位廣告的下一步趨勢,則是市場更關注的焦點。
對一般使用者而言,這是好消息,選擇多一點總是好事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