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Google 執行長施密特近期在 Moonshots Podcast 節目中針對全球人工智慧發展趨勢提出了一項重要觀察,他認為許多國家的政府由於成本考量及取得門檻難易度的因素,最終可能會選擇採用來自中國的開源人工智慧模型,而非美國的技術,這項趨勢可能導致全球AI 運算基礎建設出現重大的版圖變動。
這也和之前報導的這篇 晶片禁令下的軟體突圍,矽谷新創為何轉向擁抱中國AI模型 ? 有類似觀點,顯示 AI 市場的競逐走向新階段。
免費策略成為推動採用的關鍵誘因
施密特在節目中分析,目前的市場局勢呈現出一種特殊的對比,美國主要科技公司所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多半採取閉源且收費的商業模式運作,相對地中國主要的 AI 模型則多採開源且免費的形式釋出。
對於資金較不充裕的國家或政府而言,在導入人工智慧基礎建設時,預算往往是首要考量,這導致了一個現實的結果,即多數政府可能會因為免費的特性,而將其基礎設施標準化於中國的模型之上,而非因為其技術必然較為優越。

美中 AI 發展模式的結構性差異
這種現象造成了施密特口中所謂奇特的結果,亦即美國擁有最強大的閉源模型,而中國則積極發展開源模型,這種發展路徑的分歧不僅是商業模式的競爭,更隱含了深層的戰略意涵。
當開源軟體允許使用者自由存取及修改技術時,它能以極快的速度滲透至各個產業應用中,相對地閉源模型雖然在安全性與專有技術上具有優勢,但其昂貴的授權費用卻築起了一道高牆,將許多潛在的使用者阻擋在外。
全球技術標準話語權的潛在轉移
施密特進一步指出,若此趨勢持續發展,未來全球的人工智慧技術版圖可能出現明顯斷層,具備雄厚資金的西方國家與公司將持續使用美國的高階閉源模型,而全球其他的廣大地區則可能全面採用中國的開源技術架構,這不僅涉及技術市占率的問題,更關乎未來的數位基礎設施將由誰來定義。
近期如 DeepSeek 與阿里巴巴的 Qwen 等中國模型在市場上的活躍表現,正是此一趨勢的具體展現,這也暗示了美國科技產業在堅持閉源策略的同時,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其在全球技術普及度上的長遠影響。
本文題圖及配圖由 Google Gemini AI 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