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報導過的 Arduino Uno Q 日前到貨了,是一個小小盒子,比信用卡大一些,但它乘載的數位元素份量卻截然不同。這不是另一個單純的微控制器,而是 Arduino 家族的重大革新,高通與 Arduino 合作推出的 Arduino UNO Q。

光是型號中的「Q」,就直指其核心:高通 (Qualcomm)。這塊板子,將經典的 Arduino UNO R4 尺寸與強大的高通 QRB2210 系統單晶片 (SoC) 結合,企圖在熟悉的開發板上,實現前所未有的 AI 與 IoT 運算能力。
開箱熟悉的外觀,截然不同的「內心」

打開盒子,靜躺在藍色背景上的 Arduino Q,是那塊我們再熟悉不過的 UNO R4 佈局。但仔細一看,這塊板子上的新款元件還滿有意思的。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顆關鍵晶片:核心的 Qualcomm QRB2210 SoC,以及旁邊美光 Micron 的 5NB75 D8CSC LPDDR4X 記憶體顆粒。高通這顆 QRB2210 是一顆專為 IoT 應用設計的處理器,具備多核心 Arm 架構,這意味著它能執行的效能,遠非傳統 8-bit 微控制器所能比擬。
翻到另一處,我們看到了 Kingston 的 eMMC 16G-MW28 快閃記憶體儲存晶片。是的,你沒看錯,這塊 Arduino 內建了 16GB 的 eMMC 儲存!這為執行比原本 R4 時期更複雜和完整的 Linux 作業系統和 AI 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儲存基礎,速度也夠快。旁邊還有 STMicroelectronics 的晶片,用於輔助控制或 IO 橋接。

此外,板載的 12×8 LED 矩陣和 Wi-Fi/藍牙模組,都宣告了它強大的連接性與即時互動能力。
這不是 Arduino IDE,這是「App Lab」
將它透過 USB-C 連接埠接上電腦,綠色與藍色的指示燈亮起。CyberQ 這邊採用的 USB-C Hub ,具備 HDMI 輸出、有線網路連接埠、可連接 USB 鍵盤與滑鼠,加上 Uno Q 本身內建的無線網路,它會具備至少雙網路的環境來讓更多應用和開發、創客工作比較好進行。

順利開機後進入它的 Debian Linux 桌面環境,桌面是使用 Xfce 這個輕量級的桌面環境介面,也可以打開內建的瀏覽器來上網。

進入開發環境後,這塊板子並非使用傳統的 Arduino IDE,而是啟動了一個名為「Arduino App Lab」的網頁式開發環境。
介面顯示了許多範例,例如「Air quality on LED matrix」、「Glass breaking sensor」等,多種應用指向 AI 和感測器融合的應用。

更有趣的是後台。當我們部署部分應用時,終端機顯示的不是「編譯上傳」,而是「Pull complete」、「Extracting」和「Container」。Arduino UNO Q 正在運行一個預裝好容器(Container)技術的 Linux 環境。這是一個 paradigm shift(典範轉移),開發者現在能將複雜的 Python 應用打包成容器,在 UNO Q 的高通核心上執行。

實測:Bridge API 聯通兩個世界,當 C++ 遇上 Python
我們決定實測「Weather Forecast on LED matrix」(天氣預報 LED 矩陣)這個範例。

檢視程式碼,它同時存在 sketch.ino(C++)和 main.py(Python)兩個檔案。
sketch.ino (C++ 端):這部分運行在板載的 Renesas RA4M1 微控制器上,負責硬體底層控制。
它初始化了 Matrix.begin()(LED 矩陣)和 Bridge.begin()。
Bridge 是關鍵,在 loop() 函數中,它透過 Bridge.call(“get_weather_forecast”, city) 向 Python 端發出請求。
收到 Python 回傳的天氣字串(如 “sunny”, “cloudy”)後,它再呼叫 playAnimation() 來驅動 LED 矩陣顯示對應的動畫。
main.py (Python 端):這支 Python 程式運行在 Linux 容器中。
它會註冊一個名為 “get_weather_forecast” 的函式供 Bridge 呼叫。
當 C++ 端呼叫時,Python 程式會執行網路請求(例如爬取天氣 API),然後將處理過的結果(sunny 或 rain shower)回傳。

可以看到我們前陣子台北很常下雨,因此系統成功地抓到了台北的天氣是下雨的狀態,再輸出給板子上的 LED 矩陣。
成果展示:

部署完成後,我們設定的城市 “Taipei” 的天氣成功顯示在 LED 矩陣上!
圖中顯示的「晴天」圖示,成功顯示了這套混合程式架構的成功運作。高通核心負責高層的網路與邏輯,而微控制器則專注於即時的硬體顯示,以及其他搭配各種現有的 IoT環境感測元件與作動用機構。
初步感想

CyberQ 觀察,Arduino UNO Q 絕對是 Maker 圈與專業 IoT 領域的重要開發版元件。它不是用來取代傳統 UNO 的,而是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戰場,本身也是效能無足夠,可搭配 AI 模型進行電腦視覺、圖片、條碼與影像辨識的單板電腦 (SBC)。除了透過 USB 連線,也可以透過 Wifi 和有線網路,我們用電腦透過 SSH 連接它來進行開發與程式碼上版的工作。
它巧妙地將 Arduino 易於上手的硬體控制(.ino)與 Linux 系統的強大運算力(Python/Container)結合在一起。對於這樣關注 AI 應用與效能實測的群體來說,這塊板子提供了在邊緣端(Edge)實現複雜 AI 模型的絕佳平台。

這不再只是一塊「微控制器」,而是一台貨真價實、具備 AI 加速能力的「微型電腦」。我們非常期待後續能在這款產品中,跑更複雜的電腦視覺或機器學習模型。
未來會有更多 Maker 的實作,以及搭配公司、家庭中資訊應用的場景,敬請期待我們的系列新文章。
本文題圖由 Google Gemini AI 生成,配圖部分由 CyberQ 實際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