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aiwan Innotech Expo, TIE) 於 10 月 16 日至 18 日盛大舉行。本屆展會由國科會、經濟部、環境部等多個部會共同主辦,匯聚了超過 500 家國內外參展商,展示逾 1,200 項創新技術。
相較往年,本屆展會的重點聚焦在三大核心戰略主軸:AI 賦能、淨零轉型、與半導體創新。筆者實際走訪會場,深入觀察台灣產官學研如何將這三大動能落地。

三大主題館領航:重點產業呈現台灣整體的技術發展方向
包括「未來科技館」、「創新領航館」與「永續發展館」的三大主題館,參觀群眾也很多,連帶其他廠商的展區也很多人在參觀與詢問。
淨零轉型(永續發展館 & 創新領航館): 由環境部推動的「永續發展館」,聚焦循環經濟與低碳技術。而經濟部的「創新領航館」則展示了國營事業的轉型成果。台電(Taipower)展出「輸風機黑片龜裂之辨識方法」與「圖資服務系統」,顯示其正利用 AI 影像辨識與大數據分析,強化再生能源設備的維運效率。
農業領域的永續轉型亦是重點,農業部展示的「AI 智慧畜禽健康監測技術」,透過影像辨識即時監測動物健康狀況,實現精準、永續的智慧農畜產管理。
AI 賦能(未來科技館): 由國科會主導的「未來科技館」,全面展示 AI 應用的深度與廣度。企業應用的 AI 更是百花齊放,例如「AI AMAZE 跨平台 AI 代理人」,專注於企業內部的知識管理與流程自動化。「airaTrack 全場域人臉追蹤解決方案」,則在智慧安防領域展現了高精度的追蹤能力。
半導體創新(IC 創新應用區): 半導體產業,在「IC 創新應用區」亦是焦點。展區匯集了多家 IC 設計與應用廠商,展示其在 AIoT、車用電子及高效能運算等領域的最新晶片解決方案,凸顯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智慧醫療與先進機器人技術
在 AI 應用的場景中,本屆展會以「智慧醫療」與「先進機器人」的研發成果最為亮眼。
在智慧醫療方面,多所頂尖大學都有推出出高階技術。成功大學(NCKU)的「AI 輔助一站式多重癌症外泌體篩檢晶片」,結合生成式 AI 與生物晶片技術,目標以少量血液樣本在 3 小時內完成多種癌症的早期篩檢。台灣大學(NTU)則展出了高難度的「iCROSS: 嬰兒心臟機器人輔助手術系統」,旨在提高複雜新生兒心臟手術的精準度與安全性。
在機器人技術上,輔助科技是研發核心。陽明交通大學(NYCU)展出了「輔助餵食機器人」以及「電動輪椅之智慧輔助機器手臂」,兩者均整合了影像辨識與感測技術,為行動不便者提供更強大的生活支持。中央大學(NCU)的「多功能步態訓練與行走機器人」,則為復健醫療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此外,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NCSIST)也展出了「智慧輔力外骨骼系統」,這套整合感測、動力輔助與人機協同的新型裝備,能有效降低操作人員的體力負荷並提升作業效率,展現了國防科技在輔助系統上的研發實力。同時,台灣大學的「DogBot」雙足機器人也在現場展示其穩定行走的先進能力。

AI 滲透多元場景
AI 的影響力已全面擴散至各個領域。在文創與互動服務領域,環球睿視(UbiStream Inc.)的「AI 語音智慧顯示櫃台」與愛配樂(AIVM)的「影像配樂 AI 媒合平台」,展現了 AI 在創意生成的潛力。
運動科學也未缺席,國家運動科學中心便展示了「台灣運動數據平台」,透過 AR 互動與數據可視化,為運動員訓練提供更科學的分析。
在學術研發方面,台北城市科技大學的「智慧物 Logi 物聯網生態物種即時監測回報裝置」,則結合 AI 辨識與物聯網,呼應了環境永續的議題。
此外,本屆「國際館」亦是很多與會者關注的展區,吸引了日本、德國、荷蘭、加拿大等國組團參展,展示了在 AI、綠能及先進材料等領域的技術,促進了跨國的技術交流與商機媒合。
AI 深入多產業的佈局
CyberQ 觀察,2025 年的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可以看到台灣產業回應全球趨勢的具體縮影。從重點產業在 AI、淨零轉型、半導體三大戰略的清晰佈局,到學術機構陸續在智慧醫療、先進機器人等領域的全面開花,顯示台灣正以堅實的研發實力,將「AI 賦能」與「永續發展」緊密結合,持續在全球創新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由於 AI 在這次展覽中的許多創新領域都有用到,不論是大模型或中小型模型都有,它們在部署與應用之時,從雲端到地端伺服器、邊緣 AI 運算裝置、儲存設備與網路設備,都是有龐大的需求和整合關聯,可以觀察台灣 ICT 與不同產業在這方面的各種結合,近年勢必是潮流與趨勢了,需要部署 AI 應用服務系統的公司、學校與機構會越來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