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在 Connect 2025 大會上揭示了策略上的重大調整,從原本遙遠而龐大的元宇宙願景,轉向更務實、貼近日常應用的發展目標。將 AI 無縫整合進我們的生活,而實現此目標的關鍵載具,就是新一代的「智慧眼鏡」。本次發表會中最值得關注的兩大核心:進化後的智慧眼鏡,以及驅動這一切的「超智慧(Superintelligence)」 AI 戰略。
從概念到日常,兩款定位清晰的智慧眼鏡
Meta 本次推出了兩款截然不同的智慧眼鏡,瞄準了從時尚穿搭到專業運動的具體場景,顯示其策略不再是單一產品通吃,而是透過市場區隔來加速普及。
Meta Ray-Ban Display,時尚品牌經典設計 x 抬頭顯示
這款產品可視為 Meta 智慧眼鏡的「完全體」,在 Ray-Ban 經典的 Wayfarer 鏡框中,首次整合了微型抬頭顯示器(HUD),讓資訊能直接投影在右眼鏡片上。這片 HUD 能顯示文字訊息、地圖導航、即時翻譯與 AI 助理的回應。其目標是將使用者從「低頭看手機」的習慣中解放出來,實現更直覺的資訊互動。
除了基本的語音指令,Meta 展示了一款名為「Neural Band」的腕帶。它能偵測手部肌肉微小的電信號,讓使用者透過細微的手勢精準操控介面,這是邁向更自然人機互動的關鍵一步。眼鏡整合了相機、麥克風與揚聲器。混合使用下的續航力約 6 小時,搭配充電盒則可進一步延長。定價 US$799,預計 2025 年 9 月 30 日於美國首發,其他地區則在 2026 年後陸續推出。

本圖由Google Gemina AI 生成
Oakley Meta Vanguard:專注運動數據與即時紀錄
相較於 Ray-Ban Display 的全功能定位,Vanguard 則是一款專為運動與戶外場景打造的「功能性」智慧眼鏡。它更強調耐用性、實用性與資料整合。配備的中央鏡頭是專為戶外運動的第一人稱視角(FPV)錄影而設計。
更重要的是,它能與 Garmin、Strava 等主流運動資料平台深度整合,即時紀錄並分析騎行、跑步等活動的資料。移除了 HUD 顯示器以換取更長的續航與更輕的重量,並強化了防水防塵能力,使其能應對更嚴苛的使用環境。定價 US$499,鎖定對資料與紀錄有高度需求的運動愛好者,預計 2025 年 10 月 21 日於美加地區上市。
Meta『超智慧』部門登場:AI 願景與落地挑戰並存
如果說智慧眼鏡是 Meta 的「臉面」,那其 AI 戰略就是真正的核心。Meta 宣布成立一個名為「超智慧(Superintelligence)」的新部門,整合公司所有 AI 研發資源,目標是打造更高階的通用人工智慧。
然而,願景與現實之間仍有差距。在現場展示中,用於即時環境感知的 LiveAI 功能(透過眼鏡鏡頭與麥克風即時提供語音與畫面建議)出現了明顯的卡頓與斷線。儘管官方將其歸因於場地網路不穩,但這也暴露了這類前衛技術在真實環境落地時,仍面臨穩定性與可靠性的嚴峻挑戰。
同時,市場競爭也日益白熱化。Google、Snap、Amazon 均在智慧眼鏡領域佈局,而傳聞中 OpenAI 聯手前蘋果設計長 Jony Ive 開發的 AI 硬體,更可能成為強大的潛在對手。Meta 不僅要在技術上領先,更需要在使用者體驗與生態系建立上跑得更快。
Meta的賭注:AI作為下一個平台
Connect 2025 揭示的路線圖,是 Meta 戰略重心的清晰轉移。這場賭注的核心,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解讀:
使用者體驗決定成敗:從美觀的 Ray-Ban 框型到 Neural Band 的微手勢控制,Meta 顯然明白,智慧眼鏡要成為日常用品,就必須兼顧時尚、舒適與直覺操控。技術的穩定性、續航力與顯示清晰度,將是決定使用者是否願意「天天戴」的根本。
價格與市場定位:US$799 的定價意味著 Ray-Ban Display 初期仍是鎖定高階用戶與科技愛好者的利基產品。如何從「酷炫玩具」走向「實用工具」,並在未來逐步降低成本,是其能否普及的關鍵。
隱私與社會觀感的挑戰:帶有鏡頭與麥克風的穿戴裝置,永遠伴隨著隱私疑慮。Meta 必須提出比過去更透明、更具說服力的隱私保護方案與清晰的運作指示(如錄影提示燈),才能贏得公眾信任。
從元宇宙到AI平台的轉移
成立「超智慧」部門,代表 Meta 正在將公司的未來押注在 AI 這個「下一代平台」上。CyberQ 認為,Meta Connect 2025 是一個關鍵轉折點。Meta 的路線圖從遙遠的構想走向了更具體的實踐。未來 1-2 年,這些眼鏡的實際效能是否兌現承諾?軟體生態能否快速跟上?以及 Meta 能否妥善處理隨之而來的隱私爭議,都需要時間來驗證。
本文題圖由Google Gemina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