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The Information 所揭露的消息,OpenAI 內部預估,為支持其日益增長的運算需求和全球業務拓展,到 2029 年,公司的累計業務支出將可能高達 1150 億美元,不僅凸顯了 AI 產業的資本密集特性,也讓外界更清楚地看到 OpenAI 在追求技術突破的同時,所背負的巨大財務壓力。

指數級成長背後的巨額成本
自從 ChatGPT 發布以來,OpenAI 的技術和產品迅速普及,從消費級應用到企業級服務,其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然而,驅動這一切的背後是驚人的成本。訓練和運行頂尖的 AI 模型需要大量的 GPU 運算資源,而這些資源的採購、維護和電力消耗,構成了公司最主要的支出。隨著模型規模的擴大和能力的提升,運算成本也呈現指數級的增長。為了維持在 AI 領域的領先地位,並持續推出如 Sora 等創新的多模態模型,OpenAI 必須不斷投入資金,擴建其超級計算基礎設施。
從非營利到商業巨頭的挑戰,抗成本壓力的策略轉向
OpenAI 最初以非營利組織的形象成立,旨在確保通用人工智慧(AGI)能造福全人類。然而,為了應對龐大的資金需求,公司近年來已轉向更加商業化的營運模式,並與多家不同的科技巨頭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夥伴關係。為減少對外部雲端資源依賴,英國媒體 Financial Times 披露 OpenAI 已經與Broadcom 共同研發 AI 專用晶片,此晶片僅供內部使用,不對外販售,預計最早於 2026 年開始量產與出貨。
為了控制成本,除了開發晶片也自建資料中心,以支撐大規模的運算需求,更擴大與 Oracle 合作,承諾 4.5 GW 的資料中心容量。其與 Oracle 的合作是「Stargate」計畫的一部分,此計畫由 Oracle、SoftBank 支持,是個規模達 5,000 億美元的 AI 基礎建設藍圖,意在強化美國國內的 AI 算力資源,並減少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Google Cloud 亦已加入成為運算資源提供者之一。

未來的道路:技術領先與財務現實的平衡
CyberQ 認為 OpenAI 這波大規模資本投入,可視為 對 AI 未來應用與市場主導地位的長期押注。自研晶片與資料中心有望在中長期帶來成本效率,並增強供應鏈自主性;同時,透過 Stargate 計畫拓展基礎建設,也為其服務擴展奠定穩固基礎。然而,這一切也意味著巨大的財務風險,高燒錢策略若未能迅速帶來顯著營收或商業化落地,將可能對資金平衡造成壓力。未來幾年,OpenAI 的成長能否支撐這些支出,是至關重要的觀察重點,其未來的每一步都將對 AI 產業的發展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文題圖與其他圖片為透過 Google Gemini 所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