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設備成為中小企業與家庭用戶的重要儲存中樞。然而,正因其集中儲存特性與網路連線能力,NAS 也日益成為勒索軟體攻擊的熱門目標。一旦 NAS 被加密,甚至是被拿來當駭客的跳板機、殭屍網路中的一員,變成去攻擊更多其他的個人、企業或組織,損失的不只是檔案,更可能是公司營運、客戶信任與商譽。
我們根據實務經驗,簡潔地提出多層次的資安防護佈局思維,協助用戶強化 NAS 的勒索軟體防禦能力。
由外而內的多層防護思維
傳統資安防護常聚焦在「防火牆開與不開」、「權限有沒有設好」。但對於 NAS 這種持續運作、時常與其他裝置互通的設備,必須思考「如果有一層防線失守,是否還有其他機制保護資料?」
也因此,資訊資安領域有用的「多層次資安佈局(Defense in Depth)」,可以套用在 NAS 的應用場域。
具體分為以下幾層:
第一層:減少暴露面(攻擊面)
關閉不必要的服務與埠號:例如停用不使用的 Telnet、SSH、FTP、UPnP。
使用反向 Proxy 或 VPN 接入 NAS,避免直接暴露 NAS 至公開的網路。
固定 IP 白名單與 Geo IP 限制:僅允許公司內網或特定國家 IP 存取。
許多案例中,受害者都是因為將 NAS 管理介面曝露於網際網路,成為自動化掃描與暴力破解的目標。
第二層:強化身分驗證與存取控制
啟用二階段驗證(2FA),即使帳密外洩仍能降低風險。
帳號權限最小化原則:不同使用者僅給予其所需最基本的存取權限。
第三層:監控與異常偵測
我們可以啟用 NAS 的存取紀錄與異常行為警示,觀察短時間大量檔案異動、重複加密副檔名出現等,QNAP 目前有提供勒索軟體的掃描工具也可以搭迫使ㄙㄩㄥˋ。

與 SIEM 或 Wazuh 等平台整合:進行更細緻的日誌分析與告警彙整。
搭配檔案完整性監控工具,提前發現可疑加密行為。
第四層:異地與不可修改的備份策略
即使萬一 NAS 遭到加密,也必須確保我們的資料能夠「從零還原」。
實作 3-2-1 備份策略:
3 份資料副本
2 種不同媒介(如 NAS + 雲端、外接硬碟)
1 份存放在異地(離線、不可直接存取)
機敏資料與部分備份儲存可採用 WORM(Write Once Read Many)特性,讓該資料夾被保護鎖定住,防止備份資料被勒索軟體同時加密。
備份實作可參考這一篇 :
第五層:作業系統與應用更新機制
定期更新 NAS 韌體與套件,修補既有漏洞。
針對容器服務(如 Docker、K8s)建立信任名單與來源控管。
監控第三方應用更新通報與 CVE 資訊,如 QNAP 的 Security Advisory 頁面定期檢視和建立告警的通知、電子郵件喔。
防禦是系統化工程,不是單點努力
NAS 攻擊的趨勢並不只有勒索病毒的層面,因為 NAS 具備容器與虛擬化平台的能力,駭客也會把它當成有價值的伺服器平台做攻擊,也不只是針對大型企業,中小企業與技術愛好者也常成為大量針對 NAS 等設備掃描工具下的隨機受害者。
唯有以「多層次佈防」的架構設計,從減少攻擊面、強化驗證、到備份與異常監控,每一層都儘量去實踐,才能建立一套韌性十足的 NAS 與企業資安防線。